多
早晨7點,騎電動車上班,開發區的車輛還沒有大舉上路,綠化很好,走的較早,所以靜寂了一夜的空氣特別清新。我蹬著車子,大口的呼吸帶著綠草香氣的空氣。心里想,生命是相同的,在大自然深呼吸,就能比別人多吸入氧氣,多占了一份公共的氧資源,當然多占了便宜(理論上如此);再往深處想,多產生二氧化碳,通過植物光合作用,又多產生了能量和氧氣。植物多占一份資源,多產生一份能量和氧氣,良性循環。“多”,應該是增加的善因、善果。
在車間冷修進行中,“多”的應用就更廣泛了:
在熔化部分放電纜時,有意多放上電纜,多加上一組備用線,不用增加人手,正常生產時,一旦有問題,不用再組織8、9個人去跑線,看似多干了,其實省了以后的大干。
在熔化升溫以前,提前多校一校電纜,多一點時間進行檢查,等到升溫高了,不用再進行此項工作,避免了高溫的烘烤。
在成型多加裝一些控制,給操作工留出好的監控條件,正常生產時,沒有必要再改這改那,給生產留出大量的時間,減少停機時間,產量自然提高。
在包裝多進行一些培訓工作,給新招的員工以培訓,將來生產的時候,就能將檢驗的質量大幅度的提高,沒有必要再產生翻箱等多余的工作。
在維修多加一些潤滑,多檢查幾遍設備,多在冷修中進行一些調試,就能在今后的生產中,惡劣炎熱的環境中少一些維修。
在管理中,多一些安全的警示,多一些反復再反復的知識講座,多一些基礎管理的驗收考核。今后的生產工作,一定能夠變得簡單輕松。
多,是有道理的。正是今天冷修創造的“多”,才轉換成今后生產工作安全變多、產量變多、工資變多。我想,這便是一種良性循環,也是三線車間不遺余力抓好冷修的主要原因。
李志強
添加時間:2012-05-11 瀏覽次數:2532

上一個:沒有了

下一個:沒有了